目前施工單位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尚無經驗,專項施工技術能力不足。采用常規(guī)的技術交底,對施工及管理人員的培養(yǎng)效率較低,不利于工程質量的控制,也不利于建立專業(yè)化施工隊伍。
2、BIM技術解決方案
2.1 制訂符合本工程的BIM實施標準
依據《企業(yè)級BIM實施標準》在遵循企業(yè)標準的前提下,規(guī)定了本工程的BIM實施原則和目標、BIM應用范圍和軟件的選擇;規(guī)范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的BIM模型標準,如參數信息要求、建模注意事項及交付定制族的說明、構件庫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知識庫的使用說明等,形成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產業(yè)化工程設計-施工一體化工作流程。
2.2 建立參數化構件族
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與常規(guī)現澆混凝土工程的BIM模型存在差異,主要體現為構件族的參數化建立。通過BIM模型,實現構件加工圖紙與構件模型雙向的參數化信息連接,包括圖紙編號、構件ID碼、物理數據、保溫層、鋼筋信息和外架體系預留孔等。
在創(chuàng)建構件族中,發(fā)現族文件在創(chuàng)建混凝土澆筑板時,由于混凝土板為實心板,因綁扎的鋼筋占用了空間(板內為空心板),會多出相當于鋼筋體積部分的混凝土量,導致板的混凝土用量增加。對此采用參數化族的方式,通過修改預留位的參數信息解決了混凝土、保溫材料等工程量的精確性問題。本工程共建立水平構件參數化族310個,垂直構件參數化族609個。
2.3 構件模型管理
采用BIM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了通過信息管理系統(tǒng)查看模型資料,指導施工人員吊裝定位;實現構件參數屬性查詢,將竣工信息上傳到數據庫,做到施工質量記錄可追溯。
2.4 構件模型庫管理
通過建立BIM構件,搭建完成了CSI構件族庫管理系統(tǒng)平臺;并通過內網/ 外網環(huán)境,實現了快捷的項目管理和對族、組件、模塊的平臺化管理。
構件庫創(chuàng)新點包括:
(1)系統(tǒng)采用C/S 與B/S 混合結構,實現Revit嵌入式運用和web遠程使用;
(2)系統(tǒng)不僅支持Revit工具還可支持其他文件類型的BIM工具,實現多種軟件CSI構件在一個統(tǒng)一平臺集中管理;
(3)支持通過上傳新的自定義私有族文件,獲取在一定時間內下載公共族或下載一定量族文件的權限,實現族庫的自我更新。
企業(yè)內部BIM實施規(guī)范性族構件的統(tǒng)一管理和共享,加快了BIM建模的效率,有利于BIM 的實施推廣。族庫中定額信息的關聯和利用,提升了BIM數據對施工管理的價值。
2.5 構件模族資料管理
(1)PC端:通過CSI構件庫中的BIM模型將構件的試驗報告、進場外觀檢查和構件圖紙等信息相關聯,可更好地管理項目,提高施工質量、安全水平,把控施工進度。
(2)手機APP端:通過手機端將圖片、視頻、音頻、文字等信息發(fā)送至網頁端指定位置,方便項目部時刻查看并記錄施工進度、質量、安全情況;還可將上述信息與圖紙的相關位置關聯,更精準地把控項目,通過實時語音或視頻對話,快捷地展現施工現場問題,快速查出變更位置,為施工提供便利,也為后期的施工索賠及洽商變更提供依據。
2.6 構件可視化安裝模擬
2.6.1 建立高精度模型,表現各階段構件安裝
分離每一個步驟的模型并加以組合,實現用模型反映構件安裝過程的不同階段。
2.6.2 通過施工過程模擬,論證施工方案
現階段住宅產業(yè)化基礎數據缺乏,尚無有效的可指導施工的基礎數據(如機械設備的分配、場地物資的堆放承受能力等)。本工程建造階段,首先遇到一次運輸構件施工現場碼放不開;尋找指定安裝構件困難;二次搬運增加構件破損,損耗大量人力及時間等問題。通過BIM4D預測施工進度,結合構件廠產能與場地條件控制,可控制構件到貨量;通過BIM技術進行吊裝測算,調整構件的碼放順序和位置;通過BIM模型,依據塔式起重機工作半徑范圍,統(tǒng)計構件型號,模擬驗證構件碼放位置的合理性和吊裝順序,合理布置構件碼放區(qū)的放置順序(高層構件在下,底層構件在上)。
2.6.3 模擬構件及機械的空間關系制訂施工方案
通過引入構件參數與人及機械設備、施工材料的關系,可提前發(fā)現問題;通過BIM 技術管理構件進場、堆放與搬運,分離每步驟模型并加以組合,用模型反映構件不同階段的安裝過程,模擬構件吊裝時與工人的空間關系,制訂吊裝方案。
2.6.4 構件可視化安裝模擬
目前工人對構件拼裝順序和三維空間坐標準確性操作尚存在難度,主要表現在:構件的鋼筋與現澆部分的鋼筋穿筋節(jié)點不清;安裝垂直構件時,工人對垂直構件找平及找標高缺少數據支撐。
對構件拼裝順序和三維空間坐標準確性操作有難度的問題,在現場通過三維可視化模擬模板構件拼接,實現同類構件不同公差的安裝方案。通過質檢測量數據錄入BIM 模型,實現構件還原實際構件條件,用于指導選擇安裝方案,減少了返工率。
2.7 基于BIM 技術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三維技術交底
一般勞務隊伍對產業(yè)化施工要求了解不夠,技術水平不足,可通過借用BIM 技術模擬施工做法,采用三維演示向勞務交底,并形成知識庫。
2.8 構建構件質量跟蹤平臺
結合物聯網技術,質量跟蹤平臺在構件中設置RFID芯片。對構建不同周期的質量和運維情況進行實時跟蹤。
3、 應用BIM的主要效果
3.1 產業(yè)化建造工期可控,效率提高
本工程設計方案采用BIM技術建立標準構件庫,提升了設計單位、構件廠和施工企業(yè)的可視化協(xié)同能力,實現了將生產工藝集中在工業(yè)流水線上,現場以安裝構件為主的住宅產業(yè)化目標,避免了建筑材料浪費,可減少人力勞動,增加機械生產,提高生產效率,降低建造成本。
通過研究,實現設計階段對施工階段勞動力的綜合分析,在引用BIM技術對CSI住宅產業(yè)化虛擬三維模擬建造的過程中引入勞動力、物資和場地的概念,從而提高設計對施工的指導,減少勞務選擇風險及因設計不合理而造成的施工進度滯后等問題,可有效控制并縮短工期。
3.2 實現設計、施工一體化建造
本工程基于BIM的CSI設計主要特點是精度高,覆蓋設計、構件加工、現場施工等住宅產業(yè)化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解決了以往住宅設計圖紙控制寬泛、對現場施工指導性差的問題。通過強化設計與施工的聯系,搭建基于BIM技術預制裝配式設計施工一體化協(xié)同平臺。該平臺根據設計階段完成的施工圖,搭建預制裝配式BIM模型,包括構件模板圖、預埋預留件圖,模型等級定為LOD400等級標準,并進行拆分模擬。根據設計階段的BIM成果,完成PC運輸、施工過程中各種工況的相關深化設計計算;通過結構計算確定脫模、存放時的吊裝和支撐位置。根據PC的BIM模型搭建及深化設計,生成完整的BIM信息模型,形成深化設計圖紙,用于指導后期生產和施工。
3.3 培養(yǎng)專業(yè)隊伍
目前施工企業(yè)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尚缺少經驗,對此現場依據工程特點和技術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的技術交底形式,例如套筒灌漿、疊合板支撐、各種構件(外墻板、內墻板、疊合板、樓梯等)的吊裝等施工方案通過BIM技術三維直觀展示,模擬現場構件安裝過程和周邊環(huán)境。對勞務隊伍則采用三維技術交底,指導工人安裝。交底內容明確直觀,方便了施工現場對分包工程質量的控制。
本工程采用三維技術交底的方式,建立了產業(yè)化施工標準,擁有了產業(yè)化設計施工團隊,培養(yǎng)了專業(yè)化人才,提高了對工程質量的控制水平。
4、結束語
目前,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住宅產業(yè)化工程已在我國逐步發(fā)展起來,建筑產業(yè)化可節(jié)省資源,推動技術創(chuàng)新,提高建筑品質,是建筑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必然趨勢。BIM技術的推廣有利于住宅產業(yè)化進程,也是實施住宅產業(yè)化的重要手段。
本工程通過引用BIM技術以構件族為核心使設計與施工良好銜接,強化了與構件廠及業(yè)主的溝通;通過BIM的參數化與可視化手段模擬各種未知情況,為快速決策提供了支撐;制定符合本項目特點的BIM標準是實施的必要保障;工程經驗、施工設備等信息必須與BIM模型信息相結合才能有效指導施工;BIM技術可有效記錄承載知識與經驗有助于后續(xù)工作。